题记:这是一场在历史上留有痕迹,却被少数人真正关注的战争。虽然史书对此仅有简短几句最新实盘配资服务,但它的意义深远,影响巨大。正是这场战役,不仅成功削弱了北方突厥的气焰,更为后续的突厥击垮、北部边疆的稳定奠定了基础。
开皇二年五月,北方霸主突厥的实际领导人沙钵略可汗,率领四十万大军,浩浩荡荡地向大隋发起进攻。突厥选择了从三个方向同时进攻:西北、正北和东北。我们这次讲的战斗,主要发生在西北地区,至于正北和东北的战况,我们暂且不提。
西北地区的多个城镇在突厥的猛烈攻击下迅速陷落。突厥军队突破了木峡关和石门关两处防线,这两地位于当时的平凉郡,现今的宁夏固原市,距离隋朝的京师长安并不遥远。局势十分危急,西北战场急需支援。
隋文帝随即派遣内史监虞庆则为元帅,前往弘化郡,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庆阳地区进行抵抗。虞庆则此行究竟带了哪些兵员,史料并没有详细记载。但有一位人物,毫无疑问是跟随出征的,那就是我们今天要提到的主人公——达奚长儒。
达奚长儒是一位战功卓著的猛将。在西魏时期,他曾平定蜀地;在北周时期,他成功击溃了南陈的援军。作为丞相的杨坚时,他也参与了平定王谦叛乱等重大战役。这些历史记载只是他众多战绩的一部分,但足以证明他在战场上赫赫有名。
展开剩余80%虞庆则到达弘化后,因不明原因,指派达奚长儒带领两千骑兵进行试探性出击。我认为,虞庆则可能是想先了解突厥军队的真实状况,因此并未立即派出重兵。然而,达奚长儒没料到的是,这支突厥队伍正是沙钵略可汗亲自率领的主力部队。
我们必须承认,突厥这支队伍在与隋军的对抗中占据了极大的优势。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:
第一,是兵力上的压倒性优势。突厥军队有十万之众,而隋军仅有两千人,双方的兵力比达到1:50。这样的悬殊兵力比,让任何人都认为隋军几乎没有胜算。
第二,是心理上的优势。当时的突厥,势力庞大,几乎囊括了现在的俄罗斯、蒙古以及西亚的大部分领土。突厥的势力如日中天,北周与北齐的对峙中,突厥几乎左右了双方的格局。沙钵略的叔叔,他钵可汗曾自信地说过:“但使我在南两个儿孝顺,何忧无物邪?”这句话,深刻体现了突厥对中原军队的蔑视。因此,沙钵略见到达奚长儒的小队,信心满满,认为这只是一支软柿子,随便捏碎。
然而,面对如此巨大的敌人,达奚长儒丝毫没有慌乱。史书中这样描述他的指挥:“众寡不敌,军中大惧,长儒慷慨,神色愈烈。为虏所冲突,散而复聚,且战且行。”虽然文字简练,但从中可以看出,达奚长儒非常冷静地应对。他使用了阵法,尽管史料没有明确记录当时使用的阵型,但根据其他记载的阵法描述,我们可以合理推测出阵法的大致样式。
《隋书·杨素传》中提到过一种叫做“方阵”的阵法,这种阵法通常由步兵、战车与骑兵三部分组成。在战斗中,步兵与战车交错排列,并插入尖锐的鹿角,形成防御阵地,骑兵则位于方阵中央。此阵法的核心目的是限制突厥骑兵的冲击,为骑兵提供攻击敌军的机会。方阵是一种防守为主的阵法,名将杨素称其为“自固之道,非取胜之方也”,其特点是以稳固阵地抵御敌人的进攻。
从达奚长儒的指挥描述来看,他应该使用的是方阵的改良版,也就是“移动方阵”。不同于传统的方阵,移动方阵可以在战场上灵活变阵,适应敌军的变化。在战斗的激烈阶段,达奚长儒很可能在四面设置了鹿角,用以阻挡突厥骑兵的冲锋。而当第一个防线被突破后,他会迅速指挥军队后撤重组阵形。
突厥军队最初认为这只是一次轻松的胜利,然而,他们没想到,面对两千人组成的小队,隋军竟能顽强抵抗三天三夜。史书上记载:“转斗三日,昼夜凡十四战,五兵咸尽,士卒以拳殴之,手皆骨见,杀伤万计。”战斗激烈到武器刃口卷曲,兵员们甚至用石块替代武器,最后竟然赤手空拳与敌人肉搏,伤痕累累却始终未曾后退。
达奚长儒身先士卒,他身负五处重伤,其中两处伤势严重,已经贯通了身体。突厥军队被隋军的顽强抵抗打得措手不及,最后他们选择了撤退。在无法突破隋军防线后,突厥军队匆忙收拾战死的同胞尸体,痛哭一场,然后带着败局退去。
这一场战斗,突厥军损失惨重,约一万人阵亡,而隋军则仅剩不到二百人。达奚长儒因此一战成名,成为大隋名将。
这场战斗被史书称为“周槃之战”,虽然它在历史上有明确记载,但关于战争的具体情况,也有不少学者提出质疑。比如,胡三省在为《资治通鉴》注解时,曾对史书的描述提出疑问:“若虏以全师四面蹙之,安能免乎?”意思是,如果突厥真的以十万之众全力围攻,隋军如何能够幸免?
我认为,尽管史书的描述可能有夸张成分,但总体上,这场战斗确实发生过,而且隋军确实以少胜多。至于突厥的兵力,可能史书中的“十万”是夸张的说法。毕竟,在隋朝开国时期,突厥的压倒性优势常常让人产生恐惧心理,这种恐惧被放大,进而描绘出一场壮烈的战斗。
此外,达奚长儒的部队确实利用了地利的优势。周槃地势较高,隋军站在高地上,突厥骑兵的冲击被限制,形成了“仰攻”的局面。这样的地形优势,对隋军而言,显然是一个不小的帮助。
周槃之战让达奚长儒的名声响彻大隋,但他也因此受到了严重的身体伤害。三年后,他因伤重在荆州去世,年仅五十岁。
虽然达奚长儒的英雄事迹光彩夺目,但这场战斗也暴露了一个问题,那就是他的上司——虞庆则的失职。周槃离弘化不远,虞庆则应该接到前线战报,但他却选择按兵不动。史书并未明确说明原因,但从当时的环境来看,虞庆则可能面临了极大的困境。弘化地区冬季气候严寒,士兵们冻得手指都掉了,军心浮动。若此时派兵增援,可能只会送死,因此他或许不得不作出“丢车保帅”的决策。
周槃之战,虽然没有完全击溃突厥最新实盘配资服务,但却极大打击了他们的士气。突
发布于:天津市日升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